搜尋此網誌

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

方興未「艾」、克「紹」箕裘、韜」光養晦、色厲內「荏」、斂容、回祿

(出自99年地方郵政士級晉佐級)
24  下列詞語「」中的字,解釋有誤的是: 答案(B)
(A)方興未「艾」:斷絕、停止  (B)克「紹」箕裘:光耀、光大
(C)「韜」光養晦:隱藏、收斂  (D)色厲內「荏」:柔弱、怯懦

(A)
 1.   部首 艸 部首外筆畫 2 總筆畫 6
 注音一式  ㄞˋ
 漢語拼音   i 注音二式   i
見「草」條。
比喻老人、年長的人。史記˙卷四˙周本紀:「瞽史教誨,耆脩之。」南朝梁˙劉勰˙文心雕龍˙養氣:「凡童少鑒淺而志盛,長識堅而氣衰。」
美好、漂亮的人。孟子˙萬章上:「知好色,則慕少。」清˙孔尚任˙桃花扇˙第三十六齣:「積得些金帛,娶了些嬌。」
姓。如清代有元征。
盡、斷絕﹑停止。如:「方興未」。詩經˙小雅˙庭燎:「夜如何?其夜未。」左傳˙哀公二年:「雖克鄭,猶有知在,憂未也。」
培養、養育。詩經˙小雅˙南山有臺:「樂只君子,保爾後。」

(B)
1. 克紹箕裘
 注音一式 ㄎㄜˋ ㄕㄠˋ ㄐ| ㄑ|ㄡˊ
 漢語拼音 k  sh o j  qi  注音二式 k  sh u j  chi u
 相似詞 繼志述事、成家立業 相反詞 傾家蕩產
箕,畚箕。裘,皮襖。箕裘,指父業。克紹箕裘比喻能繼承父業。語本禮記˙學記:「良冶之子必學為裘,良弓之子必學為箕。」如:「他雖偏好藝術,但為克紹箕裘,不違父志,毅然從醫。」

15.   部首 糸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1
 注音一式 ㄕㄠˋ
 漢語拼音 sh o 注音二式 sh u
接續﹑繼承。如:「業」﹑「克箕裘」。書經˙盤庚上:「復先王之大業,底綏四方。」
從中引薦。如:「介」。戰國策˙趙策三:「勝請為介而見之於將軍。」晏子春秋˙內篇˙問下:「諸侯之交,而相見,辭之有所隱也。」
姓。如明代有陽。

(C)
1.   部首 韋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9
 注音一式 ㄊㄠ
 漢語拼音 t o 注音二式 t u
劍套。說文解字:「,劍衣也。」
裝弓的袋子。詩經˙小雅˙彤弓「彤弓弨兮,受言櫜之」句下毛亨˙傳:「櫜,也。」唐˙陸德明˙經典釋文˙卷六˙毛詩音義中:「,本又作弢,弓衣也。」
兵法。如:「略」、「六」。
隱藏。如:「光養晦」。

3. 養晦
 注音一式 |ㄤˇ ㄏㄨㄟˋ
 漢語拼音 y n  hu  注音二式 y ng hu i
語本詩經˙周頌˙酌:「於鑠王師,遵養時晦。」指隱居匿跡以待時機。宋史˙卷四七一˙姦臣傳一˙邢恕傳:「王安石亦愛之,因賓客諭意,使養晦以待用,恕不能從。」

(D)
5.   部首 艸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0
 注音一式 ㄖㄣˇ
 漢語拼音 r n 注音二式 r n
植物名。脣形科紫蘇屬,一年生草本。葉對生,卵形或圓形,邊緣有粗鋸齒,葉柄密被白毛。總狀花序腋生兼頂生,秋開白花。種子可榨油,為工業原料。俗稱為「白蘇」。或稱為「胡麻」。
柔弱、怯懦。論語˙陽貨:「色厲而內,譬諸小人,其猶穿窬之盜也與?」


25  下列「」內的詞語替換後,意思改變的是: 答案(A)
(A)或云辰日不可哭泣,遂「莞爾」而對弔客/斂容
(B)平生幾冊篋中書,一一旁搜付「回祿」/祝融
(C)時發兵屯定州幾六萬人,皆寓居「逆旅」及民間/客舍
(D)昔先王之擇才,必本行於州閭,講道於「庠序」/學校

(A)
1. 斂容
 注音一式 ㄌ|ㄢˋ ㄖㄨㄥˊ
 漢語拼音 li n r n  注音二式 li n r ng
端正容貌,表示肅敬。漢書˙卷六十八˙霍光傳:「光每朝見,上虛己斂容,禮下之已甚。」唐˙白居易˙琵琶行:「沉吟放撥插弦中,整頓衣裳起斂容。」

(B)
1. 回祿
 注音一式 ㄏㄨㄟˊ ㄌㄨˋ
 漢語拼音 hu  l  注音二式 hu i l 
 相似詞 祝融 相反詞 
火神。左傳˙昭公十八年:「郊人助祝史除於國北,禳火于玄冥回祿。」杜預˙注:「回祿,火神。」後用以指火災。唐˙李白˙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詩:「回祿睢盱揚紫煙,此中豈是久留處。」

(D)
1. 庠序
 注音一式 ㄒ|ㄤˊ ㄒㄩˋ
 漢語拼音 xi n  x  注音二式 shi ng shi 
庠與序,皆為古時學校的名稱。孟子˙梁惠王上:「謹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義。」文選˙班固˙東都賦:「是以四海之內學校如林,庠序盈門。」

26  下列各組「」內的字,詞性屬於動詞的是: 答案(A)
①以其無禮於晉,且「貳」於楚(《左傳.隱公元年》)
②世與我而相遺,復駕「言」兮焉求(陶淵明〈歸去來辭〉)
③君子詘於不知己,而「信」於知己者(《史記.管晏列傳》)
④吾「師」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(韓愈〈師說〉)
(A)①③④  (B)②③④  (C)①②③  (D)①②④

違背、叛離。
1.   部首 貝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2
 注音一式 ㄦˋ
 漢語拼音  r 注音二式  r
副座、佐助的人。玉篇˙貝部:「,副也。」周禮˙天官˙大宰:「乃施法于官府,而建其正,立其。」
敵手、才力相對等的人。左傳˙哀公七年:「且魯賦八百乘,君之也。」杜預˙注:「,敵也。」
二的大寫。
姓。如晉代有塵。
違背、叛離。左傳˙昭公二十年:「阿下執事,臣不敢。」
再、重複。如:「不遷怒,不過。」禮記˙曲禮上:「御同於長者,雖不辭。」孔穎達˙正義:「,謂重也。」
懷疑、不信任。書經˙大禹謨:「任賢勿,去邪勿疑。」唐˙陸贄˙奉天請數對群臣兼許令論事狀:「任而勿,然後可責人之成功。」
輔助。後漢書˙卷四十九˙仲長統傳:「秦兼天下,則置丞相,而之以御史大夫。」元史˙卷八十五˙百官志一:「其長則蒙古人為之,而漢人、南人焉。」
另作打算。左傳˙僖公二十三年:「得志於諸侯而誅無禮,曹其首也,子盍蚤自焉。」
變更、異動。詩經˙小雅˙都人士˙序:「古者長民,衣服不。」
副的、次於正的。見「卿」、「室」、「車」等條。


語助詞,無義:

1.   部首 言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7
 注音一式  |ㄢˊ
 漢語拼音  y n 注音二式  y n
說、講。如:「難之隱」、「大不慚」、「苦不堪」、「知無不無不盡。」
談論。論語˙學而:「賜也,始可與詩已矣。」宋˙蘇軾˙日喻:「故世之道者,或即其所見而名之。」
陳述。唐˙白居易˙琵琶行:「自本是京城女,家在蝦蟆陵下住。」
詢問。左傳˙昭公二十五年:「叔孫氏之司馬鬷戾於其眾曰:『若之何?』莫對。」
告訴、告知。史記˙卷九十七˙陸賈傳:「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:『走!復入沛公,吾高陽酒徒也,非儒人也。』」
話語、所說的話。如:「有在先」、「忠逆耳」、「人可畏」。論語˙公冶長:「今吾於人也,聽其而觀其行。」
字。如:「七詩」、「共三十萬」。論語˙衛靈公:「子貢問曰:『有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』子曰:『其恕乎!』」
一句話稱為「一」。如:「一興邦」、「一以蔽之」、「君子一既出,駟馬難追。」
學說、論。如:「一家之」。孟子˙滕文公下:「楊朱﹑墨翟之盈天下。天下之,不歸楊則歸墨。」韓非子˙孤憤:「又將以法術之,矯人主阿辟之心,是與人主相反也。」
姓。如春秋時有偃。
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語助詞,無義:(1) 置於句首。詩經˙衛風˙氓:「夙興夜寐,靡有朝矣。既遂矣,至于暴矣。」左傳˙僖公九年:「凡我同盟之人,既盟之後,歸於好。」(2) 置於句中。易經˙繫辭上:「德盛,禮恭。」詩經˙邶風˙泉水:「駕出遊,以寫我憂。」


③ (ㄑㄩ)彎曲。同「屈」。  (ㄕㄣ)伸直、舒展。通「伸」。

1.   部首 言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2
 注音一式  ㄑㄩ
 漢語拼音  q  注音二式  chi 
彎曲。同「屈」。荀子˙勸學:「若挈裘領,五指而頓之,順者不可勝數也。」
屈服、折服。戰國策˙秦策一:「今欲并天下,凌萬乘,敵國,制海內,子元元,臣諸侯,非兵不可。」
吐詞艱澀、言語鈍拙。通「訥」。史記˙卷一○三˙萬石張叔傳˙太史公曰「仲尼有言:『君子欲訥於言』」句下裴駰˙集解引徐廣曰:「『訥』字多作『』,音同耳。古字假借。」
冤屈。呂氏春秋˙貴直論˙壅塞:「宋王因怒而殺之。」
反而。戰國策˙秦策四:「一舉眾而注地於楚,令韓魏歸帝重於齊,是王失計也。」
姓。如漢代有強。

2.   部首 人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9
 注音一式  ㄕㄣ
 漢語拼音  sh n 注音二式  sh n
伸直、舒展。通「伸」。易經˙繫辭下:「往者屈也,來者也。」漢書˙卷六十二˙司馬遷傳:「乃欲卬首眉,論列是非。」
陳述表白。通「申」。穀梁傳˙隱公元年:「春秋貴義而不貴惠,道而不邪。」



28  下列各組「」中的字,詞性相同的是: 答案(A)
(A)爺娘聞女來,出郭相扶「將」/五花馬,千金裘,呼兒「將」出換美酒
(B)「去」國還故里,幽門樹蓬藜/同生死,輕「去」就
(C)食不厭「精」,膾不厭細/業「精」於勤而荒於嬉
(D)水所以載舟,亦所以「覆」舟/前車之「覆」,後車之鑑

(A)   (1)扶持、扶助。/  (2) 拿、持。 (皆為動詞)

 1.   部首 寸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1
 注音一式  ㄐ|ㄤ
 漢語拼音  ji n  注音二式  ji ng
會、可能。如:「要」。論語˙季氏:「季氏伐顓臾。」
快要。論語˙述而:「不知老之至。」
差不多。孟子˙滕文公上:「今滕,絕長補短,五十里也。」
剛、才。如:「哭就笑」、「他進門沒一會兒。」
進步。詩經˙周頌˙敬之:「日就月。」
拿、持。如:「酒來」。唐˙李白˙俠客行:「炙啖朱亥,持觴勸侯嬴。」
扶持、扶助。詩經˙周南˙樛木:「欒只君子,福履之。」樂府詩集˙卷二十五˙橫吹曲辭五˙木蘭詩二首之一:「爺孃聞女來,出郭相扶。」
休息、休養。如:「養」。宋˙李清照˙聲聲慢˙尋尋覓覓詞:「乍暖還寒時候,最難息。」
送。詩經˙召南˙鵲巢:「之子于歸,百兩之。」淮南子˙詮言:「來者弗迎,去者弗。」
進行、做。如:「慎重事」。清史稿˙卷一○八˙選舉志三:「其衡鑒不公﹑草率事者,罰不貸。」
下象棋時,攻擊對方的棋或帥棋。如:「我這一步抽車,下一步就要了!」
用言語刺激。如:「他個性保守,得拿話他。」
把。如:「飯做好。」、「花插好。」、「門關好。」
以、用。如:「功折罪」。戰國策˙秦策一:「蘇秦始連橫說秦惠王。」
與、和。北周˙庾信˙春賦:「眉柳而爭綠,面共桃而競紅。」唐˙盧象˙送綦毋潛詩:「欲識秦漢,嘗聞王與裴。」
又、且。如:「疑」。詩經˙小雅˙谷風:「懼,維予與女。」
置於動詞後,常和「進來」、「起來」、「進去」等補語連用。如:「打起來」、「哭起來」。唐˙李商隱˙碧城詩三首之三:「收鳳紙寫相思。」



29  ①彊留之,「具」食與樂,延霽雲坐  ②政通人和,百廢「具」興  ③吾未晡食,請假設草「具」④問所從來,「具」答之   上列文句中,「具」之意義相同的是: 答案(D)
(A)①②  (B)①③  (C)③④  (D)②④


②④如下述,全,都。通「俱」,副詞
①   如下述,準備、設置。
③   如下述,酒食、菜餚。



1.   部首 八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8
 注音一式 ㄐㄩˋ
 漢語拼音 j  注音二式 ji 
有、備有。如:「備」、「獨慧眼」。
準備、設置。唐˙孟浩然˙過故人莊詩:「故人雞黍,邀我至田家。」紅樓夢˙第一回:「故特小酌,邀兄到敝齋一飲,不知可納芹意否?」
陳述、報告、列舉。如:「知名不」。宋史˙卷三八四˙梁克家傳:「上欣納,因命條風俗之弊。克家列四條。」
器物、用器。如:「文」、「道」、「玩」、「工」。
量詞。計算器物、屍體等的單位。如:「兩屍體」、「棺材一」、「三電話」。
才能、才幹。晉書˙卷六十二˙祖逖傳:「往來京師,見者謂逖有贊世才。」文選˙李陵˙答蘇武書:「皆信命世之才,抱將相之。」
酒食、菜餚。史記˙卷一一七˙司馬相如傳:「令有貴客,為召之。」唐˙柳宗元˙段太尉逸事狀:「吾未晡食,請假設草。」
姓。如春秋時晉國有丙。
皆、都、全。通「俱」。詩經˙小雅˙四月:「秋日淒淒,百卉俳。」宋˙范仲淹˙岳陽樓記:「政通人和,百廢興。」
 
」字今通常當動詞或名詞使用,如「備」、「才」、「家」等;「俱」字則當副詞使用,如「俱樂部」、「俱發罪」、「面面俱到」等。



參考資料:【字義】具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